2004(3):255-258,266.
摘要:利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作为严格电磁计算模式,分析、比较了连续面型和经过Farn方法得到的亚波长结构面型的衍射微柱透镜在TE极化波和TM极化波入射情况下的聚焦特性。对不同F数衍射微柱透镜的严格矢量分析表明,亚波长结构器件的聚焦特性对输入光波的极化情况有更强的敏感性。并简要讨论了FDTD方法的数值色散和计算空间吸收边界的设置等问题。
2004(3):259-262.
摘要:在脉冲Nd:YAG激光器的谐振腔内,用最大输出功率为120W的声光电源,同时驱动2个正交放置的器件,进行声光调制。实验研究了2个声光器件不同的开启时间对激光脉冲输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声光器件的开启时间的同步性对激光输出脉冲有较大的影响,当两器件开启时间差大于5ns时,声光器件不能对调制光进行有效关断;当两器件的开启时间大于18ns时,有效调制输出的激光脉冲能量下降了20%。
2004(3):263-266.
摘要:提出一种测量大功率连续Nd:YAG激光器有效热透镜焦距的新方法。利用腔的临界稳定条件,通过测量临界稳定点的输出功率,计算出激光棒的径向和切向的热透镜焦距,以及有效平均热焦距。这种方法不需要特别的仪器,且操作简单;与探测光束法测量的偏差为士10%,要小于非稳腔法的士20%。
2004(3):267-269,274.
摘要:通过对泵浦光源半导体激光器(LD)的驱动电源进行正弦调制,实现了掺铒光纤激光器(EDFL)的同步泵浦锁模。在相应于谐波锁模、有理数谐波锁模条件下得到了稳定的脉冲输出。对重复频率544.431。kHz的二次谐波锁模脉冲序列,脉冲宽度为420.4ns,占空比为1.0:4.4,峰值功率为3.34mW;实验中还观察到了自调Q现象,脉冲序列的重复频率为18.25MHz,脉冲半宽度为8ns,占空比为1.0:6.9,峰值功率为2.3mW。
2004(3):275-278.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入射波设置“三波法”,即将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系统中的入射波、全内反射波和透射的隐失波同时设置为时域有限差分(FDTD)计算区域的入射源,克服了PSTM中应用FDTD所遇到的存在样品台(分层界面)和全内反射等困难。给出了PSTM中探针针尖与样品相互作用和光子隧穿的物理图像。模拟了PSTM探针等高扫描过程。给出了PSTM图像,比较了单光束照射与π对称照射等高度扫描曲线的不同,前者有一定的偏移,后者可纠正偏移。
2004(3):279-282.
摘要:在脉冲计数法的基础上结合边沿检测技术,设计了一种可用于高倍速的光盘抖晃测试系统,代替传统的时间间隔分析仪(TIA)。系统最大测量误差仅504ps,最高可工作在32倍速下。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实现,结构简单、精度高、成本低及测试速度快,在盘片质量检测和抖晃特性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2004(3):283-286.
摘要:为解决地平式跟踪架在天顶附近易丢失跟踪目标和克服天顶盲区对系统跟踪能力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天顶盲区的形成。结果表明,跟踪架最大方位角速度、目标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这3个参数决定了天顶盲区范围;全面分析了影响近天顶跟踪性能的因素,并以具体跟踪数据验证了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跟踪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跟踪低速目标时主要受不灵敏区、随机误差两项因素影响。
2004(3):287-290.
摘要:报道了一种用悬垂液滴通过可变电场(VEF)制作二维非圆对称液相光学谐振腔的理论和方法。悬垂液滴的赤道平面是一个二维的理想圆对称腔体,将此液滴置于一对透明电极中央,通过静电场对极化后液滴介质的静电力作用,有效地改变了液滴赤道平面的形状,形成一系列形状参数可调的非圆对称液相光学谐振腔。
2004(3):291-294.
摘要:报道了在YAG激光器上运行一种改进对撞增强型YAG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相位共轭激光腔(改进型对撞腔)的输出特性。与未改进型撞腔相比,改进型对撞腔最高能输出150mJ的能量,输出脉宽最窄为11ns,光束发散角为1.1mrad;同等条件下,改进型对撞腔输出能量约提高了约40%,脉冲压窄了约10ns,发散角减小0.1mrad。
2004(3):295-298.
摘要:理论分析了利用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锁模激光器的机理。实验得到平均输出功率0.313mW、重复频率13.9MHz的自起振稳定被动锁模输出,中心波长1562.3nm,脉冲半极大全宽度(FWHM)1.5ps。利用孤子压缩效应,将输出脉冲压缩到750fs,并观察到高阶孤子的分裂现象。
2004(3):299-302.
摘要:由瑞利-索末菲标量衍射积分公式出发,推导出中央亮条纹强度半最大值处的空间频率满足的方程;阐明了平面波导TE0模远射远场的中央亮条纹强度半最大值空间频率宽度随波导归一化频率增大而增大;给出中央亮条纹强度半最大值全角宽度与工作波长、波导宽度和波导相对折射率关系曲线。
2004(3):303-306.
摘要:研制了采用光纤耦合输出的连续激光二极管端面泵浦声光Q开关Nd:YAG激光器,分析了影响窄脉冲的几个关键因素。测试结果表明,在重复频率1kHz时,获得最窄脉宽为5.5ns,最大峰值功率为76kw;在重复频率20kHz时,最大平均功率为4W(脉宽16ns),斜效率达33.4%。
2004(3):307-311.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颖的60km色散补偿8信道50GHz信道间隔的啁啾光纤Bragg光栅(CFBG)梳状滤波器。采用基于LP算法的IS光纤光栅设计技术,设计出CFBG的折射率调制函数和啁啾分布。根据设计得出的耦合系数分布,采用传输矩阵法分析所设计CFBG的反射谱、时延曲线和群时延抖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CFBG不仅满足了设计指标要求,性能优良,而且在已知的制作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
2004(3):312-314.
摘要:对于棱镜对补偿色散,半导体可饱和吸收反射镜(SESAM)启动锁模的振荡级,用反转镜将从输出镜输出的光折进腔内,有效地利用腔内棱镜对补偿了棱镜对臂输出产生的空间色散,获得了高质量的光斑模式,输出光谱宽度为51nm,脉冲宽度为26.7fs。
2004(3):315-317.
摘要:一种新型的波导多层存储器(WMM)由多层平面光波导叠合构成,利用波导缺陷记录数据,通过缺陷的光散射效应读出数据,并利用波导对光的空间约束作用实现层选址。制作了10层WMM模型器件,并给出了数据读出原理性实验结果。结果表明:WMM的层内信噪比大,层间信号串扰小,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三维光存储技术。
2004(3):318-321.
摘要:阐述了邦加球法测量偏振模色散(PMD)的原理,介绍了基于改进的邦加球法开发的PMD测量系统和测量实验。该测量系统利用可旋转偏振控制器和光谱仪同时测量单模光纤中各个波长的输出偏振态,从而测量出PMD群时延差(DGD)。和传统方法相比,该系统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自动测量,显著地节省了测量时间,降低了PMD随时间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2004(3):322-327.
摘要:研究了IP over WDM网中,当节点不具备波长变换能力并且配备有限光收发器对时,如何利用综合选路(IR)算法为到达业务请求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提出一种新颖的辅助图模型(AGM)表示网络的当前状态,基于AGM提出一种动态IR算法-最小光收发器对法(MTA)。MTA总是选择占用光收发器对最少的通路来建立LSP,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算法相比,MTA可以降低全网的阻塞率,从而提高业务通过率,并且有利于减少业务连接所经光/电变换的次数。
2004(3):328-331.
摘要:实现了一种带温度控制的基于FBG的4通道波长可调准光分插复用器(OADMs)。对用悬臂粱法调谐的FBG中心波长温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灵巧的温度控制装置,解决了FBG中心波长可调谐和温度稳定性间的矛盾。测试结果表明,实现的OADMs在环境温度范围-20℃~ 60℃,中心波长变化小于0.004nm/℃,与未经温度补偿的悬臂梁调谐光栅相比温度稳定性提高了6.75倍。利用悬臂梁方法实现了FBC;中心波长的微调,调谐范围为1nm。4路OADMs的信道间隔为0.8m,上下路3dB通道带宽小于0.3nm,符合ITU-TG.692的要求。利用自制的FBG实现OADMs的邻道隔离度大于35dB。
2004(3):332-336.
摘要:用高温固相法制得了钙钛矿结构的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3:Pr^3 。其发射光谱峰值为612.3nm和614.7nm,激发光谱的峰值为342nm和400nm;在温度110~400K内有4个热释峰,峰值温度基本在153K、242K、279K和327K附近。在不同掺杂下热释光曲线的变化表明,153K和242K的热释峰分别对应于O空位和Ti^4 形成的电子陷阱。从不同样品的热释光曲线和余辉曲线变化情况可看到,这两种电子陷阱是影响材料余辉性能的主要因素。Zn^2 的掺入改变了陷阱的分布状况,提高了材料的余辉性能。
2004(3):337-340.
摘要:利用准相位匹配(QPM)光学参量振荡器(OPO)的角度和温度调谐特性来精确测定晶体的极化周期。以1064.3nm Nd:YVVO4全固态激光器泵浦的周期极化LiNbO3(PPLN)-OPO为研究对象,测量、计算了3块PPLN的极化周期。通过理论温度调谐曲线与实验曲线的对比证明,此方法是一个精确测定PPLN极化周期的有效方法。
2004(3):341-343.
摘要:提出用级联相位恢复算法把待加密图像综合到2块随机相位板(RPM)之中从而实现图像加密的技术。该算法利用同时调整2块RPM的相位分布的搜索策略,扩大搜索空间,能得到质量非常高的解密图像。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很快,能迅速找到非常好的近似解;只有当2块RPM互相匹配时才能得到解密图像,使系统获得很高的安全性。
2004(3):344-347.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解的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先利用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为不同分辨率、不同方向的分量,然后利用方向对比度和基于区域标准差最大化的融合规则得到融合图像的小波系数;最后通过逆小波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2004(3):348-351.
摘要:提出用虚拟实验干涉图与真实实验全息干涉图融合解决复杂流场全息干涉图的条纹级序的判读新方法,解决了复杂流场全息干涉图,特别是含激波的干涉图的定量计算难题。
2004(3):352-355.
摘要:建立了Co基硬质合金激光熔覆工艺优化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该模型对熔覆粉末中TiC百分含量和熔覆工艺参数对硬质合金熔覆层质量的影响进行建模学习训练,成功地预测了熔覆工艺参数对其熔覆层显微硬度和气孔数的影响。当激光功率一定时,熔覆层的显微硬度随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激光光斑为2.5mm×6mm的椭圆光斑。在激光输出功率为2900W、扫描速度为18mm/s的优化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Co基硬质合金熔覆层平均显微硬度高达HV0.21197且具有较少的气孔缺陷。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有利于Co基硬质合金粉末成分设计和工艺参数优化。
2004(3):356-359,364.
摘要:在10~77K测量温度范围内,从室温伽马辐照着色的掺羟NaF晶体中观察到R2和N^-带零声子线(ZPLs)。用普通分光光度计的光在10K下能将N^- ZPLs完全漂白。用其更窄带的光在10K能在此线的吸收光谱上烧出1个明显的孔。在适当温度下,用紫外光照射能将此线的光漂白几乎全都恢复。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未掺杂NaF晶体821nmZPL光谱特性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估算出对应的Huang-Rhys因子约为2.49。
2004(3):360-364.
摘要:使用飞秒白光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GaAs/AlGaAs量子阱材料中超快动力学行为。采用了非共振泵浦,激发了不满足△n=2p选择定则的光跃迁,观察到差分透射谱中的3个吸收跃迁饱和漂白峰。一方面,E1导带上的电子和HH2上的空穴通过各种散射和复合而快速减少,E1-HH2和E2-HH2峰迅速衰减;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带边的复杂性致使E1-HH1峰在25ps内几乎没有衰减。与掺杂多量阱材料的驰豫动力学比较可知,超晶格中由于阱间波函数的耦合使载流子的散射加快;而掺杂多量子阱中由于捕获中心的存在使载流子的复合加快。
2004(3):365-368.
摘要:考察了x方向偏振cos-Gaussian光束沿光轴方向入射进单轴各向异性晶体的衍射性质,基于解各向异性介质边值问题的一般方法得到了衍射光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借助于数值方法讨论了各向异性介质对x方向偏振cos-Gaussian光束的偏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参数条件下,有可能获得均匀分布的偏振场分布。
2004(3):369-371.
摘要:提出了一种研究双层介质空间分辨漫反射率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不同深度分布的光子对探测信号的贡献不同,引入深度探测函数a(z,p),用其描述探测光子与散射介质空间面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了一种研究双层散射介质空间分辨漫反射率的理论方法。给出了双层散射介质的空间分辨漫反射率的理论分析结果,并与Monte Carlo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符合得较好。
2004(3):372-374.
摘要:通过旋转装置对未封装的熔锥型光纤耦合器耦合区施加扭转作用,发现耦合比可以随扭转角度的变化而连续改变。实验表明:耦合器的耦合比不但对扭转作用敏感,而且变化呈单调性;同时扭转作用不影响耦合器的附加损耗和工作波长。
2004(3):375-377.
摘要:采用微扰法,分析了滑频滤波器抑制孤子相位抖动。结果表明,在加入滑频滤波作用后,主要由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ASE)所导致的孤子相位抖动,从无任何控制措施时的随距离立方增长变为随距离线性地变化;并且当滤波器中心频率随距离作线性滑动时,上滑频(ω′f>0)方案要优于下滑频(ω′f<0)方案。
2004(3):378-380.
摘要:通过导模与包层模之间的有折射率差或谐振波长与光纤光栅周期的关系图,即可由图解法快速得到谐振波长在写入过程中的漂移特性。进而由几何关系给出了谐振波长漂移规律的解析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