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
摘要:提出激光粒度测试仪器中光能测量值修正的双参数线性补偿方法,分析了比例参数和叠加参数对能量修正的作用。介绍了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补偿参数的原理,及双参数补偿实验测试结果。
Jianping CHEN Dieter STOLL (National Laboratory on Local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dvanc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Shanghai , P.R.China) (Fachhochschule Konstanz , Konstan
1998(1).
摘要:PSpiceModelingofOpto┐electronicdevicesUsingABMComponentsJianpingCHENDieterSTOLL1(NationalLaboratoryonLocalFiber-OpticCommuni...
Zhu Jiaqing Liu Yanshen (Department of Physics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han , China)
1998(1).
摘要:TheEficiencyofaFre┐electronlaserZhuJiaqingLiuYanshen(DepartmentofPhysics,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Abst...
Liu Jifang Yun Zhisheng Li Yulin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Academia Sinica , Xian )
1998(1).
摘要:InvestigationofInstabilityinSelf┐pumpedCe:KNSBNCrystalLiuJifangYunZhishengLiYulin(XianInstituteofOpticsandPrecisionMechanics...
1998(1).
摘要:从理论上对三包层的负色散斜率的色散补偿光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光纤的各个参量对色散曲线的调节作用;采用在光纤拉丝过程中同时旋转预制棒的工艺来增强模耦合,实现了光纤偏振模色散的减小;并改进国内已有的改进的化学汽相沉积(MCVD)工艺研制出了国内较高水平的色散补偿光纤。同时发现色散补偿光纤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拉丝芯径内,靠牺牲大负色散数值才能获得大负色散斜率。
1998(1):1-4.
摘要:从理论上对三包层的负色散斜率的色散补偿光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光纤的各个参量对色散曲线的调节作用;采用在光纤拉丝过程中同时旋转预制棒的工艺来增强模耦合,实现了光纤偏振模色散的减小;并改进国内已有的改进的化学汽相沉积工艺研制了国内较高水平的色散补偿光纤。
1998(1):5-6.
摘要:本文报导利用真空镀膜技术在BK7玻璃波导上,制备成ZnS/ZnSe迭层光栅滤波器,在室温下,用Ar^=脉冲激光,通过棱镜与波导耦合,实现了光栅滤波器的光控开关调制。
1998(1):7-8.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室温下,在脉冲Ar^+激光作用下,具有ZnS/ZnSe迭层光栅结构的光学双稳,双稳开关时间约为100ps,其非线性机理可能是由材料非线性吸收引起的“带填充”效应和迭层光栅内部层间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8(1):9-11.
摘要:本文给出一种利用衍射和双折射的复合作用使光束起偏振的双折射冷淡耀光栅型偏振器的结构设计和实验制作,该种器件具有棱镜偏振器和二向色生偏振片二者的主要优点,样品器件已在实验中制出,器件的消光比大于2×10^-4,并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该种器件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偏光器件。
1998(1):12-15.
摘要:在研制成功GeSi合金单模脊形波导事,进一步用这种波导研制Mach-Zehnder调制器。文中对调制器设计中的三个步骤进行了优化,分析并且讨论了结构不对称性和有源区载流子吸收效应的影响,为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8(1):16-18.
摘要:本文采用了分层优化结构,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SrS:Ce TFEL器件,获得了明亮的蓝绿发光,测量了发光亮度,传导电荷,发光效率等基本参量与驱动电压的关系,通过发光波形的测量,讨论了SrS:Ce的发光机理,发现这一结构中SrS:Ce的激发机理主要表现为直接碰撞激发。.
1998(1):19-20.
摘要:本文对红外探测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液氮温度下的GdBa2Cu3O7薄膜红外探测器,系统地测试了器件的特征参数。
1998(1):21-22.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微透镜阵列来提高YBCO高Tc超导薄膜红外探测器的光响应特性,介绍了利用光刻/离子束刻蚀的方法制作单片线列石英微透阵列的工艺以及制备线列YBCO高Tc超导薄膜红外探测器的方法,并将所制的石英微透镜阵列应用于YBCO超导器件。
1998(1):23-24.
摘要:本文自行设计和制作了1.30μmDFB激光器组件的讨论了光隔离和光耦合原理。由于采用的激光器-光隔离器-光纤的一体化结构,大大增加了该组件的可用性。在实验中得到高达55%的耦合效率。
1998(1):25-27.
摘要:本文利用法拉第效应提出一种干涉型光纤电流传感器,使用平衡测试原理具有闭环反馈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消除费德尔常数和环境变化对传感器的不良影响,电流测量范围大,线性度好,在电力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998(1):32-34.
摘要:提出激光粒度测试仪器中光能测量修正的双参数线性补偿方法,分析了比例参数和叠加参数对能量修正的作用。介绍了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补偿参数的原理,及双参数补偿实验测试结果。
1998(1):35-36.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准波导耦合m线技术测量聚合物薄膜厚度的方法。测量结果表明,薄膜样品厚度的误差为3.62×10^-2μm。并对测量精度作了分析和讨论。
1998(1):37-39.
摘要:本文利用高斯分解法给出了聚焦光学系统中光学非线性介质引起的光学限制效应,以及几何排布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场几何排布下的光学限制效应十分不同于远场情况。具有正非线性系数的介质是不能用来做光学限制介质的。
1998(1):40-42.
摘要:用308nm准分子激光对二氧化钛的陶瓷辐照,当能量密度高于阈值时,使其导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室温下从原来的绝缘体转变为半导体。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显微分析等多种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稳定了该过程是由于高峰功率短脉冲的准分子激光对TiO2的快速熔凝作用,导致了氧的缺位,引起了化学配比偏离。
1998(1):43-45.
摘要:本文利用矩阵光学方法研究像用椭圆高斯光束的变换特性,推导出正确的半导体激光束的校正像散与旋转对称化变换公式。
1998(1):48-50.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运用电脑DLMS软件抵消激光热爱镜系统噪声的理论和提高测量度的实验情况。
1998(1):51-53.
摘要:本文在GaAsGaAlAs选择性腐蚀的基础上进行了腐蚀GaAs衬底层获得GaA/GaAlAs外延层薄膜的二次腐蚀技术。最终选用了C3H4(OH)(COOH)3.H2O-H2O2系选择性腐蚀液和H2SO4-H2O2系腐蚀液,获得了快速,可控制,重复性好的可全部可局部去除衬底的腐蚀方法。
1998(1):54-57.
摘要:量子相位算符已经被很多科学院所研究,其定义也有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usskind,Glogower定义的相位算符以及Pegg,Barnett定义的相位算符,本文从不确定关系角度出发,证明在不确定关系上,前者将优于后者。进一步地研究发现:二者的随时间演化的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
1998(1):58-60.
摘要:当单模光纤的反常色散区二阶,三阶色散同时存在时,首次推出了群速度色散致啁啾的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啁啾演变过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零色散波长附近群速度色散效应与自相位调制效应共同作用时啁啾的演变。结果表明,三阶色散会导致脉冲铅的畸变。
1998(1):61-63.
摘要:综合分析了CCD视觉传感器中测量分辨率,有效视场,两个CCD摄像机摆放姿态以及CCD本身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指导立体视觉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1998(1):68-70.
摘要:本文讨论了InP与金属接触时的电荷输运方式,给出了n型InP材料掺杂浓度为(1×10^15-1×10^17)cm^-3时,电子输运的数学表达式;测量了国产InP单晶与一些金属的接触势垒;分析了“金属-n^+-InP”结构,和到了n^+区厚度和势垒高度间的关系。
1998(1):71-72.
摘要:利用双流辐射理论,导出了信号光辐射照度的表达式。从理论上计算了同步扫描系统的信号光和后向散射光传到探测器的辐照度与衰减长度的定量关系。减小视场角和增大光源到探测器的距离可增成像距离。
1998(1):76-77.
摘要:利用修正的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研究了单模光纤最小群速度色散波长附近的调制不稳定性,发现了一个新的由光纤四色散导致的调制不稳定性区域,该区域的调制范围与初始入射脉冲的功率和四阶色散有关。
1998(1):78-81.
摘要:扼要评述光学时分复用通信研究的现状,重点介绍了OTDM通信系统的光源,传输,全光型时钟提取和解复用等关键技术。指出其发展趋向和光学孤子在信号处理中和重要意义。
1998(1):82-84.
摘要:本文评介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薄膜技术的应用及其最新发展。